媒体看矿区
《学习强国》:淮北矿业集团数智引领擘画“双碳”蓝图
2025-06-30 08:59  

在曾是“伤疤”的采煤沉陷区上,连片的光伏板正将阳光转化为绿色电能;昔日令人头疼的低浓度瓦斯,技术创新抽采利用后不仅可发电还能减排二氧化碳;通过碳票交易,片片青山变身“绿色提款机”……

这是安徽淮北矿业集团践行“双碳”战略的生动缩影。面对全球能源变革与“双碳”目标倒逼,淮北矿业集团清醒地认识到:传统能源企业必须打破路径依赖,向产业高端化、多元化、低碳化跃迁。

立足资源禀赋,集团通过构建多能互补能源格局、创新数智化管理体系、推动产业绿色升级,探索出一条传统能源企业低碳转型的特色路径。

绿电产业方面,集团创新利用矿区闲置空间和采煤沉陷区,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25个、集中式水面光伏项目3个,总装机容量达231.44兆瓦,年发电量2.4亿千瓦时。

其中袁一、孙疃等144兆瓦水面光伏项目,成为华东地区“沉陷区治理+新能源开发”示范工程。

风电领域则通过自发自用分散式风机与大型支撑性电源项目联动,形成44.8兆瓦装机规模,并加速推进739.2兆瓦配套风电建设。

瓦斯利用技术突破更显创新魄力。集团投入2000万元引进无焰氧化ROT技术,将过去难以利用的8%以下超低浓度瓦斯变废为宝,年处理量超300万立方米。

目前,12座瓦斯电站95台机组总装机70.25兆瓦,年发电量突破2亿千瓦时,瓦斯利用率达50%以上,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20个百分点。

煤层气开发开辟了新路径。6月3日,芦岭矿LG03水平分段压裂井单井日产气量达到1.1129万立方米,成为国内碎软低渗煤层顶板分段压裂煤层气排采又一成功案例,为煤矿地面煤层气高效超前预抽树立新标杆。

传统产业与绿色智能深度融合也是淮北矿业集团焕“新”引领的着力点,积极构建的“风光储”一体化体系正改变着传统能源供给模式,推动传统燃煤电厂与新能源耦合式发展。

支持各矿区基于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加应急电源系统,依托新能源发电、微电网、配套储能,打造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多能互补型能源基地,提升绿电消纳能力,同时配套建立应急储能电源,加强煤矿供电安全,减少电网购电对应的间接碳排放。

新能源汽车逐步增加并开始替代燃油车,内部停车场建设光伏发电,增加充电设施,提升充电桩安装普及率,构建发电、储电、用电的绿色交通生态链。

“双碳”赋能绿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管理体系支撑。淮北矿业集团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节能降碳领导小组,构建起“方案+制度+平台”的全链条管控体系。

集团制定《碳达峰行动方案》,将能耗双控指标分解至各生产单位,实行“一企一策”闭环考核。

技术层面则建成能源管理中心系统,集成能耗管控、双碳管理等9大模块,实现9家高耗能企业数据实时监测。

目前,12家二级单位通过ISO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,70余项节能技改覆盖煤炭、电力、化工全链条,“十四五”期间累计减排超百万吨。

碳资产开发成为新增长点。全国首个依据低浓度瓦斯方法学开发的CCER项目在许疃煤矿落地,年均减排5.1万吨;丰和农业开发的6884亩林业碳票实现交易额72万元。

2023年,企业荣获“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”,其“沉陷区治理+新能源”模式获国家发改委推介。

“我们既要当好能源保供压舱石,更要争做低碳转型排头兵”。淮北矿业集团节能降碳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,面向“十五五”,淮北矿业集团将重点构建碳排放双控体系,推动考核指标从“能耗”向“碳耗”转变。

技术创新方面,计划新建2-3个CCER项目,探索二氧化碳驱煤层气技术;运营层面将建设省级碳计量中心,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。

锚定全国能源企业低碳转型的标杆目标,淮北矿业集团在深化能源革命、推动产业绿色升级的路上一直向前奔跑。(黄顺 王坤 张鲲阳)

来源:《学习强国》2025年6月27日 淮北学习平台

关闭窗口
友情链接
请关注官方微信